近日,蘇州一所小學建立的“隔離墻”,成為了中國教育不公平的折射鏡。
從今年9月1日開始,江蘇蘇州一所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主的民辦小學——立新小學因校舍被騰退,800多名學生將被整體安排到附近一所公辦重點小學——蘇州勤惜實驗小學念書。
勤惜小學是一所具有百年辦學歷史的知名學校,也是當地一所重點公立小學。家長們稱,這打破了該重點小學之前嚴格“按學區招生”的傳統,讓非學區的學生搶占了公立學校的資源。
勤惜小學校長表示,雖然兩所學校共用一個校園,但為了便于管理,會用鐵柵欄等加以“隔離”,對安置過來的800名學生進行“單獨管理”,并給予獨立的教學和活動空間。
但即便如此,勤惜小學的家長還是非常不滿。
某位家長坦言“勤惜小學一開始就嚴格劃分了學區,只有房產證、戶口本地址均在學區內,才能入讀?!眲⑴繉ε炫刃侣劮Q,因此,家長們不惜以單價3萬元左右的價格,在附近買房。沒想到,兩年之后,該校即“破例”接收住在5公里之外的民辦小學學生,而且數量之大,達到數百人?!斑@對我們(買學區房的家長)來說不公平?!?br />
教育不公平的雙重受害者
在立新小學就讀、讓勤惜小學家長們深感厭惡的,正是深受教育不公平之害的流動兒童。
流動兒童群體,在中國有時相當之龐大。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17歲以下流動兒童的規模為3581萬人,即全國每100個兒童中就有13個流動兒童。其中城鎮流動兒童數量3106萬,即每100個城鎮兒童中就有25個流動兒童。然而這些學生中卻有不少學生根本沒有好的上學條件,城市義務教育階段流動兒童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例2009年為78.2%,2011年為79.4%,2014年為79.5%??梢?,仍有約兩成、超過200萬的流動兒童未能進入公辦學校,只能在民辦學?;驐l件簡陋的打工子弟學校就讀。
然而,承載打工子弟的民辦學校,近期也屢屢遭到清理。
今年6月,上?!凹{民學?!比勘魂P閉。2008年,上海市啟動了農民工同住子女義務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政府財政支持的民辦小學,簡稱“納民”。2010年,上海市青浦區有23所“納民”小學。如今,余下的學生被合并進公辦學校。被業界稱道的“納民學?!币殉蔀闅v史。
今年8月10日,北京市有著20年歷史的打工子弟學校黃莊學校遭到關停。學校共有學生1800余人,學生將被分流至周邊的四所學校。如今在北京,非京籍的學生還必須湊齊“五證”,門檻越來越高。
上學而不被驅趕,對不少流動兒童來說,成了奢求。但即使是對于城市中產家庭,也充滿了焦慮,為了讓孩子上更好的學校,“學區房”這一怪胎出現了。
去年,成都流傳的熱帖《成都小區里的階級斗爭》,介紹成都某高檔小區的一位業主為了爭奪某公辦小學的優質教育資源,希望聯合另外兩個小區業主,抵制“年收入50萬以下,無金錢也無權力”的周邊低房價樓盤業主的孩子。這一事件被網友戲稱為“50萬笑30萬”。50萬以下收入的家庭都被嫌棄,更何況打工子弟的家庭呢。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10年,北京市的8個城區“小升初”入學方式竟高達15種,包括條子生、共建生、贊助費等。該報告指出,優勢社會階層會利用特權、尋租等超常規的方式享受“優質教育機會”。
到了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為促進教育資源均衡,實行“免試就近入學、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教育部次年出臺響應文件,并提出了“到2015年19個大城市所有縣(市、區)100%的小學劃片就近入學”的目標。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老師認為,家長購置學區房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購學區房可以給孩子更好的成才環境;另一方面,購買學區房也不失為一種投資行為,在家長們看來,只要重點小學、名牌小學不搬走、繼續存在,就近入學的政策不調整,那么,學區房的升值空間將十分巨大,當孩子小學畢業之后,完全可以把升值多倍的房子再賣出去。也就是說,買學區房,成了教育和房產雙投資。
于是,一方面,學區房越抬越高,本就稀缺的教育資源也就越來越集中,在教育產業化的背景下,教育也越來越昂貴。因此,一旦家長付出了一切,為孩子爭取到了寶貴的教育資源,肯定要視同珍寶,不忍心分享半分;另一方面流動兒童上學的民辦學校被擠壓,無學可上。此時,把這兩個群體強硬放到一起,矛盾必然出現。
隔離墻要拆,但怎么拆?
在財新對隔離墻報道的最后,記者追問勤惜小學辦公室工作人員到底會不會拆墻,結果被這位工作人員反問:你是希望拆還是不拆呢?
“C計劃”認為,勤惜小學的這堵墻,成為一個隱喻。它象征著對既有教育資源分配方式的維護。而工作人員的這個問題,似乎也可以被抽象成——我們是否還應該繼續維持既有的教育資源分配方式。
作為一個倡導教育公平的教育研究機構,對于這種不公平的教育資源分配制度,我們是一定要打破的;正如這一堵墻,我們一定要拆除的。
但拆一堵墻容易,磨平教育不公,能有什么方法呢?
熊丙奇老師認為,構建“公辦不擇校,擇校到民辦”的義務教育辦學,是一種可行的解決路線。他從發達國家解決不同階層受教育訴求來分析,發現在義務教育階段,基本的原則都是公立不擇校、擇校到私立。公立學校提供公共基礎教育,要求均衡化、實行就近入學。而如果受教育者有差異化需求,可以跨地區選擇私立學校,私立學校也可根據受教育者的群體情況,選擇學生和家長。
但是,從長遠看,理想的義務教育均衡,應當是實現公辦學校間的相對均衡,即不再有較大的辦學質量差異;同時,在公辦和民辦學校之間,存在的差異也只是辦學特色差異,而非辦學質量差異。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政府部門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尤其是薄弱學校的投入,并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
公共教育資源強調的是公平和均衡,接受公共教育,進入公立學校,公平是第一位的訴求,城市家長要求公辦學校不招收隨遷子女,是不合理、不合法的訴求。你可以選擇不去上這所學校,但卻不能侵犯他人的平等權利。政府也應該立足公平與均衡,提供公共義務教育。
楊東平院長看到更遠的問題,他認為,教育公平看來是一個牽涉整個社會制度目標的問題,教育界本身可能并不能完全解決。
楊老師在某次接受采訪時說到,這個教育系統內部最大的問題,是農村和城市的二元結構,在教育上把農村和城市區別對待,投資標準、師資配備、學校建設,都是不一樣的,都是優先向城市傾斜。
在城市的學校里還有一個另外的二元結構:就是把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普通學校,對重點學校是錦上添花,造成義務教育階段激烈的擇校競爭。這都是在教育系統內部構建的,是一種制度性的不平等。我們現在要反對的主要是這些東西。就是通過制度變革進行一些可以改變的變革。
教育公平分為兩類,一類叫外部公平,即與整個社會制度有關,就像流動人口的管理。還有一類叫內部公平,就是教育系統內部的設計。
方向在哪里?楊老師指出以下三點是必須要做到的:
第一,就是要建立中央省、地、縣多級財政分擔的機制。
現在流動兒童最集中的往往是大城市的幾個區,像北京的朝陽區,海淀區。把流動兒童的財政壓力全部轉移到直接面向流動兒童的幾個區,顯然是不太合理的。
同時,最近這幾年無論北京、上海,又面臨著新的義務教育人口的小高峰,又出現新的人口上漲,所以義務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忽然出現。在這種情況下,解決流動兒童的教育,除了建立多級的財政分擔的機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要擴大辦學的自主權,也就是要開放中小學的辦學,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允許政府舉辦的社會力量、社會組織和民辦教育,要擴大辦學主體的多樣化。這是中小學體制改革的大趨勢,改變現在由政府包辦的格局,不僅是為了彌補教育資源的不足,更深的層面也是為了促進教育品質的改善,增加教育的豐富性、選擇性。包括解決大城市的擇校競爭。因為你只有一個軌道,就是一個應試教育,家長沒有選擇性,那就只有一個選擇就是出國。顯然這不是一種好的方式。所以我們國家近三十年的改革就是簡政放權,學校的公辦屬性不變,辦學主體是多樣化的。
這是城市面臨的新問題,在農村這個問題更復雜。在農村,有三個大規模,學齡人口的下降、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大規模地撤并農村學校。這就造成了農村教育前所未有的大變局,相當多的農村已經把農村教育連根拔起,現在很多農村學校的校長都有著今天不知道明天還存不存在的境遇。以至于農村教育的現代化究竟是不是取消農村教育的問題也已經提到了面前。實際上在這一輪的大規模撤點并校造成的夠過是非常嚴重的,傷筋動骨,把幾千年農村的文脈破壞了、中斷了。當前農村教育的問題第一位的問題是處理好撤點并校造成的突出問題,就是農村學生的上學遠、上學貴等等,大班額這些問題。
第二、是在農村特別關注的是兩類學校,一類是大規模的農村寄宿制學校,在這里集中了最多的農村留守兒童。
但是相當多的寄宿制學校生活設施嚴重不足,而且教師編制不足等等。所以農村寄宿制學校生活條件的改善要達到起碼的標準,標準入學,食宿還要花很大的努力?,F在大多數寄宿制學校是不合格的。至于它的文化內涵就更不用說了,為了能夠高度集中,條件非常簡陋的寄宿制學校,為了避免學校出問題,往往采取的方法是全封閉,嚴厲的應試教育,把你所有的時間都填滿,全部的時間都在做作業,這樣的教育就離教育的本意相去甚遠。這樣對孩子的培養,人格的養成都會形成大的問。所以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改善,從硬件和軟件這兩個方面都是非常嚴重的,非常緊迫的。但是也沒有很好的辦法,需要大家去面對,去破解。
第三、重視農村的小規模學校,這種村小的教學點。
在這一輪農村撤點并校的過程當中,撤并最嚴重的是小規模。我們在這一輪學校進程的浪潮當中,我們把小規模學校視為是落后的,沒有質量的。實際上我們環顧歷史,在美國、日本、韓國等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歷史上都曾出現過這樣的循環,就是從撤并學校到改善和恢復小規模學校。因為大家意識到由于自然地理的條件,在山區、牧區,小規模學校是不可避免的。在最發達的國家,在美國和瑞士都有這種學校。解決的方案不是撤銷它,而是想辦法改善它。小規模學校也不一定沒有質量,小班小??赡苁墙窈筠r村學校的一個基本趨勢,隨著農村學生的不斷減少,小班小校是我們要面對的。在臺灣100人以下的農村學校占2/3以上。你必須接受這個現實。當然留在農村的就是我們最需要的弱勢群體,我們的教育公平是要關注處于最不利地位的人群,沉淀在農村底層的這些寄宿制學生。如果你把這些學校撤銷了,他們就輟學了。所以在這一輪大規模的撤點并校當中,導致農村學生的輟學率上升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去年做了大規模的研究,有人說這個數據不準確,今年4月國家審計署發布了審計公報,對1185個縣撤點并校的統計,結論同樣。他認為學生的輟學比2005年增長了1倍,他的評價比我們的評價強烈得多,后來教育部也沒說什么。實際上這個問題是非常嚴重的,我們只要稍微深入農村,就了解這些情況。
四川廣元的小規模學校范家小學學生正在操練
農村教育下一個議題,除了解決住宿問題,真正的挑戰就是要構建適合農村所需要的教育,就是農村教育的科學發展,我們的基本概念就是農村城鄉教育的一體化并不意味著城鄉教育一樣化,農村教育不能成為城市歷史教育的可憐的尾巴,而應該體現自己獨特的價值。同時要滿足升學、進城務工和建設新農村這幾種不同的職能。要重新啟動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而不應該使農教育淪為在歷史教育軌道上的片面發展,這種城鎮化、正規化、標準化,應試化認為這就是農村現代化,我們不這么認為。80年代啟動的農村教育和文科教育結合,三教統籌,這樣的方向是應該繼續堅持的,恢復農村教育的價值。
拆除教育不平等、不公平的高墻,或許需要長時間不懈的付出。還好我們都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