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更衣室的門對小男孩緊鎖著,性別教育的門就敞開著。如果鎖匙因為這位被拒絕的媽媽“委屈”的淚水被軟化,更衣室的門打開了,而性別教育的門可能就關閉了。等小男孩長大后,性別模糊甚至錯位的委屈又該向誰傾訴呢?
一扇男女有別的門自孩提時代就存在著,只是我們經常有意無意地忽視。門外面也站著一個表情嚴肅的“阿姨”,只是她換了一個名字,叫“身心健康”。她預言一般地告訴那些懵懂的孩子:此路不通。如果不小心踏進了,再出來,女孩可能就是讓人大起雞皮疙瘩的“女漢子”,男孩可能就變成嗲聲嗲氣搔首弄姿的“娘炮了”……
這不是危言聳聽。熒屏上和現實中這種性別偏差的人橫行無忌,凸顯了我國性別教育的失敗。國內外早就有心理學家指出,一些人成年之后的心理問題往往與兒童時期的性角色偏差有直接關系?;忌闲詣e錯位癥的兒童性格往往內向、孤僻,那些異裝癖者、渴望變性者等在童年時期就有異性化的舉動。而造成兒童性別偏差、錯位又往往與父母忽視性別教育有關。父母特別是媽媽,是兒童最早也是最好的性教育啟蒙者。像新聞中那位嘉興“委屈”媽媽的父母竟然有很多,不能不引起重視。一項調查表明,在教育比較發達的上海市,有六成以上家長忽視學齡前性別教育。
西方許多國家都重視兒童的性別教育,家庭為先,教育跟進。瑞典曾頒布《學前教育指南》,指出學前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讓孩子們認識性別差異,尊重性別平等。英國法律規定對5歲的兒童強制性的性教育,日本的幼兒園通常要開設游泳課,對兒童進行專門的性別教育,日本小男孩不會進入女更衣室。
成長,從某種角度說,就是社會化的過程,孩子的社會化發軔于家庭教育。教育無小事,沒有哪一個家長想因為自己家教的瑕疵而給孩子的將來留下難以抹去的陰影。教育從細節開始,比如男女有別。我很贊同一位網友的觀點,孩子這年齡正是進行性別教育的當口,被拒的那位媽媽別只顧著“委屈”而不放棄教育的契機。你擦干淚水之后,要反思的是對孩子的教育,并馬上付諸行動。否則,可能“委屈”了孩子的未來。
“委屈”媽媽先別忙著委屈。如果你能換位思考,站在女浴客的角度看,你就不會把自己的方便建立在別人的尷尬和反感上?!抖际锌靾蟆酚浾咴S機調查10位年齡在20到50之間的女性,結果顯示不管什么年齡層,對小男孩進入女更衣室都是很反感的,至少也會覺得尷尬。三年前黃山市的一位媽媽帶5歲兒子進澡堂,導致眾多女浴客不滿,有人怒拍其后背裸照發到網上。如果你能站在自己孩子的角度就可能明白,兒童從兩三歲就開始形成性別觀,四歲以上的孩子就已經有羞恥感。你帶小男孩進女更衣室,你的孩子真的愿意嗎?
“委屈”媽媽先別忙著委屈流淚。你可質問泳池管理方,為什么不為帶孩子的父母顧客著想,像上海的一些游泳池開辟提供方便的“第三更衣室”或“親子間”?難道管理方的做法只是簡單粗暴的拒絕?或者你可以質問,這里的游泳池為什么不能像杭州的一些游泳館,在女更衣室入口貼著“異性兒童不得入內”的告示,或明文規定:超過3周歲的孩子,一律不能進入異性更衣室?游泳池這類的服務性行業,若不強化服務意識,讓顧客委屈,最終還會“委屈”到自己。
讀者也先別忙著嘲諷或為這位媽媽抱屈,先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讓性別教育的門敞開著吧。